受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联合资助,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共同主办,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承办的“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于2017年8月14日至16日在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召开。来自四大洲包括中国、美国、英国、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近百名证据法学者和法庭科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中方发言人28人,分别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浙江警察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成都市龙泉驿公安局、浙江迪安诊断等单位。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教授率中国政法大学代表团共17人(其中教师13人,博士后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人)出席了会议。各国专家学者围绕本次会议主题“证据法学与法庭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自2007年以来,由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主办的“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六届,逐渐发展成为中外学者、全球证据法学家与法庭科学家每两年一次的思想交流盛宴。前四届研讨会均在北京举行,第五届研讨会首次走出国门,于2015年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成功举办。本次马里兰会议系“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首次在美国举办,标志着其在打造国际学术品牌方面再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证据科学专家、实务界人士与青年学者们充分开展多领域、跨学科间学术交流提供了高端学术平台。本次会议上,张保生教授代表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宣布第七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将由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三方联合主办,于2019年在德国弗莱堡市举行。
当地时间2017年8月14日上午9点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组委会美方负责人、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局长大卫•富勒(david r. fowler)先生、马里兰州总检察长布兰•弗洛斯(brian frosh)先生、马里兰市警察局长凯文•戴维斯(kevin davis)先生、“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111计划”证据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中方首席科学家、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教授、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著名证据法学家罗纳德·艾伦(ronald j. allen)教授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主题发言阶段,围绕“证据法与法庭科学的关系”,六位大会主题发言人依次登台发表精彩演讲。主题发言人的姓名和报告题目依次为: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约翰•亨利•威格莫尔特座教授罗纳德•艾伦(ronald j. allen)教授——《证据法与法庭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evidence and forensic science”)、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著名法学家爱德华•伊姆温克尔里德(edward imwinkelried)教授——《改革的模式:在原则、法典和操作细则之间重新选择”》(the form of reform: revisiting the choice among a creed, a code and a catalogue)、英国诺丁汉大学法学院著名证据法学家保罗•罗伯茨(paul roberts)教授——《法庭科学挑战》(the forensic challenge)、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咨询委员会主席、美国福特汉姆大学法学院丹尼尔•卡普拉(daniel capra)教授——《立法的可能性: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咨询委员会致力于应对解决法庭专家证人证言挑战的努力》(rulemaking possibilities: effo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judicial conference on evidence rules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to forensic expert testimony)、中国政法大学张保生教授——《中国证据法学理论的反思与证据规则体系的重建:“中国证据法的珍珠链”》(rethinking chinese evidence theories and reconstructing system of evidence: a thread for the pearls of chinese evidence)、美国法庭科学协会前主席、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庭科学系主任维克多•威登(victor weedn)教授——《科学与法律之可溶性》(science and law-miscible)。
开幕日下午举行了“起草、实施和更新证据法改革立法策略”(strategies for drafting, 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comprehensive evidence reform legislation)专场研讨,证据法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罗纳德•艾伦教授、爱德华•伊姆温克尔里德教授、丹尼尔•卡普拉教授与保罗•罗伯茨教授登台展开巅峰对话,并与现场听众积极互动,围绕一国是否应构建“统一证据规则”各方观点激烈交锋、现场气氛热烈。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大会分为两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共十二个分主题单元:(1)对真相的追寻:科学与法律的视角(search for truth: scientific & legal perspectives)、(2)纠纷解决中的未决科学(unsettled science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 resolution)、(3)终局性:科学探究与司法终局性(finality: scientific quest & judicial finality)、(4)法庭关注的对象(what matters in court)、(5)基于人口数据的科学证据(population data-based scientific evidence)、(6)司法证明标准(standards of judicial proof)、(7)法律框架内的科学应用(scientific application within a legal framework)、(8)科学证据的进步(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evidence)、(9)中国司法改革中的热点问题(hot issues in china’s judicial reform)、(10)连接科学与法律之桥(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science and the law)、(11)专家意见与合理的科学确定性(expert opinion & reasonable scientific certainty)、(12)证据领域的前沿问题(frontiers of evidentiary issues)。共44位发言人(其中16人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在大会上悉数做15至20分钟英文报告发言,并现场回答提问,其中四位中方学者(包括中国政法大学赵东教授、杨天潼副教授)还兼任了四个分主题单元的主持人。
本次大会唯一官方语言为英语,所有参会人员均使用英文讲演及问答。四川大学龙宗智教授报告题为:new probe into corroboration(《证据印证规则新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旭教授报告题为: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nsic science in statistics: 2005-2016(《以数据统计为线索探究中国法医学发展(2005-2016年)》);鲁涤教授报告题为:genetic distributions of 19 xstr loci in 810 unrelated tibet, uygur, and mongolia individuals from china(《中国西藏、新疆、内蒙古自治区810例非关联个体19xstr位点的基因分布》);赵东教授报告题为:molecular pathology of hypoxia and ischemia in death investigation(《死因调查中低氧与体内失血的分子病理学》);汪诸豪副教授报告题为:the admissibility of pre-trial testimonial transcript: a discussion over practice of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审前证人笔录的可采性:对中国及国际刑事法庭实践的研讨》);吴洪淇副教授报告题为:system dislocation of evidence examination: analysis centered on "basis for deciding a case"(《证据调查之系统错误:以“为个案裁判作基础”为中心》);张鲁平副教授报告题为:a probe into testimony styles in chinese criminal trials: a narrative structure perspective(《中国刑事审判中证言方式研究:以叙述性结构为视角》);王元凤副教授报告题为:china’s reform in environmental forensic system(《中国环境鉴定体系改革》);郝红霞副教授报告题为:the research progress for pretreatment technology of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in toxicological analysis(《毒物学分析中液液萃取(lle)的预处理技术过程研究》);袁丽副教授报告题为:study on problems in dna identification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中国dna鉴定标准问题及解决路径》);刘斌副教授报告题为the investigation of uv photography by full spectrum ccd evidence testing system(《全光谱ccd证据检测系统对uv摄影的研究》);连园园讲师报告题为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for revealing the covered original handwritings by inks with the same type and same color(《使用相同类型和相同颜色的油墨显露原始手写笔迹的高光谱成像技术》)。(排名不分先后)
闭幕式上,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李玲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向优秀参会代表们颁发了证书奖状(最佳论文奖、青年学者奖、卓越贡献奖等奖项),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罗纳德•艾伦教授、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张保生教授对本次大会取得的成果作了系统总结,并相约2019年“第七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德国弗莱堡)。
本次会议举行期间还召开了国际证据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idence science)理事会,增选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旭教授为执行副主管(associate executive director)、瑞士洛桑大学alex biedermann副教授为理事。此外,由“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英文国际期刊《法庭科学与法医学》杂志(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编委会会议也在此期间召开,评选出两名年度最佳论文奖和一名优秀编委奖。
备注一: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组委会名单
姓名
单位
职务
张保生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副主席、“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中方主席
|
david r. fowler博士
| 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
| 局长、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美方主席
|
ronald j. allen教授
| 美国西北大学法学院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主席
|
李玲教授
| 美国马里兰州法医局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美方联络人
|
汪诸豪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行副主管、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中方联络人
|
edward j. imwinkelreid教授
|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法学院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
|
victor w. weedn教授
|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庭科学系
| 系主任、美国法庭科学协会前主席
|
常林教授
| 中国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理事
|
robert taylor先生
| 美国马里兰州总检察长办公室
| 助理总检察长
|
katrin hussmann schroll女士
| 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
| 副院长
|
david caruso先生
|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法学院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执行副主管
|
备注二: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中方发言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单位
大会发言题目
龙宗智教授
| 四川大学法学院
| new probe into corroboration
|
张保生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rethinking chinese evidence theories and reconstructing system of evidence: a thread for the pearls of chinese evidence
|
王旭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nsic science in statistics: 2005-2016
|
鲁涤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genetic distributions of 19 xstr loci in 810 unrelated tibet, uygur, and mongolia individuals from china
|
赵东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molecular pathology of hypoxia and ischemia in death investigation
|
吴洪淇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system dislocation of evidence examination: analysis centered on “basis for deciding a case”
|
汪诸豪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the admissibility of pre-trial testimonial transcript: a discussion over practice of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s
|
张鲁平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 a probe into testimony styles in chinese criminal trials: a narrative structure perspective
|
王元凤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china’s reform in environmental forensic system
|
郝红霞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the research progress for pretreatment technology of liquid-liquid extraction (lle) in toxicological analysis
|
袁丽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study on problems in dna identification standardization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
刘斌副教授
| 中国政法大学
| the investigation of uv photography by full spectrum ccd evidence testing system
|
连园园讲师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hyperspectral imaging technology for revealing the covered original handwritings by inks with the same type and same color
|
郑曦副教授
|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
| between the “exclusive conclusion” and the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defining the standard for conviction and improving the preventive mechanism against wrongful conviction
|
裴炜副教授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 digital evidence in china’s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
尚华副教授
| 北方工业大学
| the fact finding model and improvement of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criminal misjudgment in china
|
强卉讲师
| 南京师范大学
|
郑飞讲师
| 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
| dilemma and outlet: on the chinese system of criminal evidence custody
|
陈邦达
助理研究员
| 华东政法大学
| expert assistant: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
巩寒冰讲师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the research on evidence science: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trend in ucl model and cupl model
|
王星译博士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confrontation clause after crawford and its impact on the admissibility of forensic evidence
|
张敏
(博士生)
| 华东政法大学
| the pneumothorax related to acupuncture therapy: a report of the two autopsy cases with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ngs
|
陈苏豪
(博士生)
| 西南政法大学
| on the standard of proof in the consensual criminal procedures of china
|
屈建业先生
| 中国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the procedural regulations of expert opinions accepted during the criminal proced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vidence rules
|
黄宇先生
| 成都市龙泉驿公安局
| a mathematical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case or incident on-spot analysis
|
冯时
(硕士生)
| 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 evaluation of elder homicides in state of maryland, 2005-2015
|
程斌
(硕士生)
| 大连海事大学
| the soft law in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insight into the rules of evidence
|
陈琮睿
(本科生)
| 浙江警察学院
| the certification rules of electronic evidence in civil trial practice—a case study of chinese local court
|
备注三:第六届证据理论与科学国际研讨会获奖名单(中国政法大学部分、排名不分先后)
姓名
奖项
颁奖机构
张保生教授
|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award
特殊贡献奖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
|
汪诸豪副教授
| outstanding committee service award
杰出组委会服务奖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
|
赵东教授
| 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
杰出编委奖
| 《法庭科学与法医学》杂志编委会
|
郝红霞副教授
| best paper award
最佳大会论文奖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
|
冯时(硕士生)
| young scholar award
大会青年学者奖
| 国际证据科学协会
|